《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09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Law
课程总学时/学分:32/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重点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四个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教育。
教学中要讲清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掌握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和法治实践,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法治观指导自身的行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2学时)
知识点:大学生活特点;新的学习理念;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重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难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学时)
知识点: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重点:理想信念的概念,科学的理想信念
难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2学时)
知识点: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重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难点:做忠诚的爱国主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
知识点: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自我身心的和谐
难点:各种人生观的辨析;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2学时)
知识点: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难点: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集体主义概念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4学时)
知识点: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弘扬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重点: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难点: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2学时)
知识点:法律的词源与含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作用、运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重点: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难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2学时)
知识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
重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4学时)
知识点: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重点: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难点: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者上机内容
无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八、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2]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1]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爱因斯坦,《社会和个人》《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6]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1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2]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2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执笔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00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课程总学时/学分:24/1.5 (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5方案”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深刻领会近代中国人民、近代中国历史作出“四大选择”(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这四大历史选择)的必然性,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明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必然性和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在政治上、思想上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体要求为:(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2)了解有关前沿学术成果和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知识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重点(难点):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知识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程和意义;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反侵略斗争及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理解资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与祸害的总根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知识点: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纲领、意义及失败的教训;洋务运动的目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学时)
知识点: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重点: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难点: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却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本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1学时)
知识点:1919年至1949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两个中国之命运。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高潮及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知识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探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建设;反“围剿”作战;土地革命;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的胜利。
重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学时)
知识点: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严重罪行;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难点: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条道路的幻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结合整个中国革命的史实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
本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0.5学时)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建国后历史是“辉煌的历史征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5学时)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重点:如何正确看待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难点: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性质?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声、像资料,辅以课堂讨论、演讲等方式。
五、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六、考核方式
开卷(平时成绩、主观题考试、机考三者结合)
总评成绩:期未考试(机考)占5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笔记等;主观题考试占2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随教育部该教材更新而更新)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6.《孙中山传》、《毛泽东传》(1893-1949)、《毛泽东传》(1949-1976)、《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任弼时传》、《百年陈云》等(以中央文献出版社版本为主)
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
8.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1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12.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李新:《中华民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本
19.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版
21.《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3版
22.《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念》(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版
23.《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4.《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执笔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04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总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学生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绪论(3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和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4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要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认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是表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4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过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发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特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4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现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4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三、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2学时)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学时分配:
章 次 |
内容 |
学时 |
绪 论 |
绪 论 |
3 |
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6 |
第二章 |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4 |
第三章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4 |
第四章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4 |
第五章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4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4 |
第七章 |
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 |
|
机 动 |
1 |
总学时数 |
32 |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专业特点,采取专题式教学法、“五个一”教学法(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一个课件,讲一次课,开一次辩论会)、对话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自身条件较好的教师还可慎重选择部分专业的学生实施了双语教学法进行试点。
教学手段:本部教师要求全程多媒体教学,制作和使用课件,兼职和外聘教师可自定。
五、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六、考核方式
该课程采取机试与主观题结合形式,学生成绩由机考成绩、主观题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其中上机考试占50%,主观题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刷卡考勤、课外实践报告、课堂表现、笔记等。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3、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时候,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9、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执笔人:付冬毛 2017年 5月 8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10/29110120
课程中文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总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设立的,是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新方案中的骨干课程,是高等学校各类专业学生都必修的一门公共课。本课程在学生了解相关思想理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8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学时)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知识点: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难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6学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难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难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6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难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6学时)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知识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的性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0学时)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全面依法治国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知识点:
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建设主要内容;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中国可以借鉴和利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但不能照抄照搬;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区别;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4学时)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知识点: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重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难点: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4学时)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知识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4学时)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一切为了人民
二、实现共同富裕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节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四节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知识点:
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根本任务;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工作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难点: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4学时)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知识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重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课时分配
序号 |
授课内容 |
学时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8 |
2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4 |
3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6 |
4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 |
5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4 |
6 |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6 |
7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6 |
8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10 |
9 |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4 |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4 |
11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
4 |
12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
4 |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法,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法,英语条件较好的教师还可选择部分专业的学生尝试实施双语教学法。
教学手段:制作和使用PPT课件,全程多媒体教学。
六、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后续课程:无
七、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机考与笔考相结合。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成绩包括机考和主观考试,机考占50%,主观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提问、作业、课堂表现、笔记等。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
11、徐志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4、党的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报告。
执笔人: 2017年 5月 8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61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Situation and Policy
课程总课时/ 学分:12/1 (理论12课时,实践0课时)
适应专业: 全校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以当前国内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认清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提升思想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 )教学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任务是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国内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立场,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知识,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以及国际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和社会现象,能够把握形势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讲 国际热点(一) (2课时)
第二讲 国际热点(二) (2课时)
第三讲 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一)(2课时)
第四讲 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二)(2课时)
第五讲 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三)(2课时)
第六讲 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四) (2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该课程主要运用PPT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专题讲授。
五、考核方式
以考查为考核方式,考查方式为写一篇小论文,并以平时到课率为依据评定最终考查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形式与政策》(湖南省版),彭月英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参考网站:时事网:http//www.ssnet.cn/;
时事报告杂志社:http//www.ssbgzzs.com/;
求实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网:http//szll.sdut.edu.cn/;
执笔人: 卢新吾 2017年 5月
审核人: 卢新吾 2017年 5月
批准人 年 月
《大学英语1》课程教学大纲
(非艺术类)
课程编号:0502512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课程总学时/学分:56 /3.5(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非艺术类一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要尽量达到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一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技能:
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简易小故事,语速为每分钟100-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2、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
掌握常用阅读技巧: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抓大意、快速阅读找信息、根据上下文判断生词意思、根据构词法判断生词意思。
3、语法和词汇:
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000个单词和5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15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进一步扩大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侧重语法结构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单句改错,单句翻译(中英互译)、句型转换、段落改写、段落翻译(英汉)和综合填充等练习中。
4、翻译技能:
能根据要求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0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5、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语法结构的能力,力求达到用词准确,语法概念清楚,句子结构准确,多样。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写出120字左右的文章。
6、口语能力:
初步纠正语音、语调,辨别语流中的音素,理解语调类型,能运用国际音标和基本读音规则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就课文提出和回答问题,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和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能进行日常会话,能就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共40课时,《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共16课时。
《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由10个单元组成,其中1-6单元为课堂教学内容,7-10单元为课后自学内容。每单元设一个主题,含同一主题的课文两篇,两篇文章的难度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水平选择上Active Reading 1或Active Reading 2。每单元的构成如下:
第一部分(Part I):Active Reading 1
第二部分(Part II):Active Reading 2
Part 和Part II 是两篇不同体裁的主课文,从不同视角探讨单元主题,侧重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部分(Part III):Reading Across Cultures
Part III是专题文化短篇,问题多样,内容生动,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传统习俗与价值观。
第四部分(Part IV):Guided writing
以Reading Across Cultures短文为摹本,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与主题相关的短文写作,比较中西文化,掌握写作方法。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由8个单元组成,均为课堂教学内容。
阅读与写作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单元Starting out(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ith /without; collocations
第二单元Food, glorious food(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的 "what" clause
同…一起 together with
尚待、尚须 remain to be done
第三单元Learning to think(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复合不定式做句子的主语 It + be + a. + for sb to do …
why 开头的省略式问句 Why…?
永远不会因太….以致于不…. Never too… to
第四单元Person to person(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只要 as long as
with 引导的分词独立主格结构 with + n/pron +分词
第五单元All you need is love(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正是….(强调) It is (was)…that (who
不足为奇 It is (was) not unusual…
第六单元Stop till you drop(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正如(类比) as… so
不管是好是坏 for better or worse
尽管如此 even so
第七单元Family affair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建议 suggest that
如果…那么… if … , then ….
第八单元Arrivals and departure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要是…就 If only…
不仅…而且… as well as…
第九单元Body and mind(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希望 in the hope that/of
(只)是 nothing but
换句话说 in other words
唯恐 lest
将来时虚拟语气结构 if + subject + were to
第十单元Environmental matter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无论 no matter what——whatever
阻止…做… keep sb from doing sth
似乎(虚拟语气) as though /if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精读:多媒体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泛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及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文化差异的了解。
六、实验内容
序 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目的和任务 |
实验 学时 |
实验类型 |
开出要求 |
1 |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 |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
16 |
综合型 |
必做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共8单元,每单元2课时。每单元由两部分组成:
Lesson A: Listening & Speaking
Lesson B: Video Course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中英语课程。
后续课程:大学英语二级。
八、考核方式
整个课程考核为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完成、课堂参与等等情况。终结性评估主要为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考试采用试卷形式,考试为闭卷考试,以百分计算。
读写、口语和听力实行单独考核,在期末考试成绩中的占比分别为40%、30%和3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1册,学生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杨慧中,《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1册,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3] 戈玲玲等,《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1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4]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1册,教师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 杨慧中,《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1册,教师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 邹申,《写作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7]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训练)第1册,学生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学习参考网址:
[1]http://www.sflep.com.cn
[2] http://www.heep.cn
[3] http://www.chinadaily.com.cn
[4] http://www.guardian.co.uk
执笔人:肖烨 年 月 日
审核人:文爱军 年 月 日
批准人:彭利元 年 月 日
《大学英语2》课程教学大纲
(非艺术类)
课程编号:0502512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课程总学时/学分:56 /3.5(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非艺术类一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要达到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一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技能:
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 ~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2、阅读理解技能:
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3、语法和词汇:
推荐: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见《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
进一步扩大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侧重语法结构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单句改错,单句翻译(中英互译)、句型转换、段落改写、段落翻译(英汉)和综合填充等练习中。
4、翻译技能: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5、写作技能:
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6、口语能力:
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共40课时。《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共16课时。
每单元设一个主题,含同一主题的课文两篇,两篇文章的难度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水平选择上Active Reading 1或Active Reading 2。每单元的构成如下:
第一部分(Part I):Active Reading 1
第二部分(Part II):Active Reading 2
Part 和Part II 是两篇不同体裁的主课文,从不同视角探讨单元主题,侧重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部分(Part III):Reading Across Cultures
Part III是专题文化短篇,问题多样,内容生动,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传统习俗与价值观。
第四部分(Part IV):Guided writing
以Reading Across Cultures短文为摹本,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与主题相关的短文写作,比较中西文化,掌握写作方法。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由8个单元组成,均为课堂教学内容。
读写教程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单元College culture(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ment and -ism
So/ neither / nor +inversion
mean
第二单元Mixed feelings(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ant and -ancy, mis-
By the time, as if/ as though
第三单元Crime watch(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Have something done
There is no escaping the fact that...
collocations
第四单元News 24/7(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down in compound words and phrasal verbs
By someone+participle
So +inversion +that
第五单元The world at war(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up- and under-, noun→verb
The time/ day will come when+will
What must it be / have been like
第六单元Sporting life(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Could, was/were able to, it, collocations
第七单元Animal planet(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In other words
Go so far as to
Collective nouns
Collocations
第八单元Time off(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The more/ less...the more/ less
The former/ the latter
It may well be that
第九单元Have you got what it take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compound adj. , it, omitting the verb, collocations
第十单元Science fact or science fiction?(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Word formation: tele-
Compound adj. with -free
Used to do and used to doing
What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精读:多媒体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泛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及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文化差异的了解。
六、实验内容
序 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目的和任务 |
实验 学时 |
实验类型 |
开出要求 |
1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 |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
16 |
综合型 |
必做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共8单元,每单元2课时。每单元由两部分组成。
Lesson A: Listening & Speaking
Lesson B: Video Course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一级。
后续课程:大学英语三级。
八、考核方式
整个课程考核为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完成、课堂参与等等情况。终结性评估主要为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考试采用试卷形式,考试为闭卷考试,以百分计算。
读写、口语和听力实行单独考核,在期末考试成绩中的占比分别为40%、30%和3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2册,学生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杨慧中,《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2册,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3] 戈玲玲等,《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2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4]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2册,教师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 杨慧中,《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2册,教师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 邹申,《写作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7]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训练)第2册,学生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学习参考网址:
[1]http://www.sflep.com.cn
[2] http://www.heep.cn
[3] http://www.chinadaily.com.cn
[4] http://www.guardian.co.uk
执笔人:肖烨 年 月 日
审核人:文爱军 年 月 日
批准人:彭利元 年 月 日
《大学英语3》课程教学大纲
(非艺术类)
课程编号:0502512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非艺术类二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要尽量达到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较高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技能:
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阅读理解技能:
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1) 略读以获取中心大意;
(2) 快速查找特定信息;
(3) 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
(4) 辨认根据主题展开的重要细节;
(5) 利用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词义;
(6) 理解句内关系(因果、比较、定义、分类、举例等);
(7) 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3、语法和词汇:
掌握本学期系统的基本英语语法,并能在综合运用中做到概念清楚,形式正确。推荐: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5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见《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
4、翻译技能:
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5、写作技能:
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5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掌握基本写作技巧:
(1)学会使用已学语言用简单或复合句表达语义;
(2)学会利用主题句展开段落;
(3)记笔记。
6、口语能力:
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由10个单元组成,其中1-5单元为课堂教学内容,6-10单元为课后自学内容。
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单元Discovering yourself(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Using narrative devices
2、Predicting
3、Understanding writer’s style
第二单元Childhood memories(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se of imagery
第三单元Art for art’s sake(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Evaluating the text
2、Predicting
3、Linking ideas
第四单元Changing times(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sing irony to create empathy
3、Fact or opinion
4、Paradox
第五单元A place in society(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Describing characters
2、Ordering and leaving out information
3、Inferring
第六单元Streets full of heroe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nderstanding writer’s style
3、Using quotations
第七单元The secret life of science (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Evaluating the text
2、Narrative balance
第八单元High days and holidays(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Understanding text organization
2、Metaphor
第九单元What’s in a name ?(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nderstanding text organization
3、Understanding humor
第十单元Tales ancient and modern(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Evaluating the text
2、Using old-fashioned language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精读:多媒体课堂教学,测试作为重要教学辅助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泛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及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文化差异的了解。
听力:网络课件及互联网相结合。听力课的辅助教学手段为校园音频广播电台,为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提供保障。
六、听说实验内容
序 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目的和任务 |
实验 学时 |
实验类型 |
开出要求 |
1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 |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
16 |
综合型 |
必做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共8单元,每单元2课时。每单元由两部分组成。
Lesson A: Listening & Speaking
Lesson B: Video Course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二级。
后续课程:大学英语四级。
八、考核方式
整个课程考核为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完成、课堂参与等等情况。终结性评估主要为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考试采用试卷形式,考试为闭卷考试,以百分计算。
读写、口语和听力实行单独考核,在期末考试成绩中的占比分别为40%、30%和3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3册,学生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杨惠中,《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3册,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3] 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3册,教师用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杨惠中,《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3册,教师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学习参考网址:
[1]http://www.sflep.com.cn
[2] http://www.heep.cn
[3] http://www.chinadaily.com.cn
[4] http://www.guardian.co.uk
执笔人:贺家乐 年 月 日
审核人:文爱军 年 月 日
批准人:彭利元 年 月 日
《大学英语4》课程教学大纲
(非艺术类)
课程编号:0502512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非艺术类二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要达到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较高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技能:
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阅读理解技能:
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1)学会利用标题、副标题、图表等快速寻找具体信息;
(2)熟悉并正确理解拟人、比喻等常用的文体手段;
(3)识别语篇标志语,加强对语篇的理解;
(4)学会区别事实与观点;
(5)学会根据上下文做出正确的判断;
(6)学会根据上下文领会词的隐含意义;
3、语法和词汇:
掌握本学期系统的基本英语语法,并能在综合运用中做到概念清楚,形式正确。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见附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
4、翻译技能:
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5、写作技能:
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掌握写作技巧:
(1) 有指导的写作;
(2) 根据提纲作文;
(3) 根据图表作文;
(4) 学会描述、叙事、说明、议论等文体的短文写作;
(5) 写信或写日记等;
6、口语能力:
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册共32课时。《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四册共16课时。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由10个单元组成,其中1-5单元为课堂教学内容,6-10单元为课后自学内容。
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单元Nine to five(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 Predicting
2、Point of view
3、Focusing on informal writing
4、Structuring a short story
第二单元A good read(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Evaluating the text
3、Reacting to the text
4、Understanding writer’s style
第三单元Fashion statements(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Focusing on formal writing
3、Evaluating the text
第四单元Money talks(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nderstanding writer’s attitude
3、Reacting to the text
第五单元Gender studies( 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Understanding text organization
2、Predicting
3、Evaluating the text
第六单元All in the past(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Using rhetorical devices
3、Understanding text organization
第七单元No place like home(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Humanizing the non-human
3、Rhetorical questions
第八单元Architecture:frozen music(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Focusing on contrast
3、Using connotations
第九单元Words of wisdom(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Focusing on informal writing
2、Reacting to the text
3、Predicting
4、Understanding writer’s style
第十单元The human wisdom(课后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结构;
3、引入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听、说、读和写一系列活动。
重点与难点:
1、Predicting
2、Evaluating the text
3、Explaining a technical subject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精读:多媒体课堂教学,测试作为重要教学辅助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泛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及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文化差异的了解。
听力:网络课件及互联网相结合。听力课的辅助教学手段为校园音频广播电台,为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提供保障。
六、听说实验内容
序 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目的和任务 |
实验 学时 |
实验类型 |
开出要求 |
1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四册 |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
16 |
综合型 |
必做 |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四册共8单元,每单元2课时。每单元由两部分组成:
Lesson A: Listening & Speaking
Lesson B: Video Course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