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8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Law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42学时,实践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重点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目标2: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的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目标3: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目标4: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目标5: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意义。
目标6: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内涵、本质、功能及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具备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德的条件。从而能提高自觉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从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帮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从而能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标7: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深入具体地阐述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公民应当在哪些方面拥有保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为下一章具体法律制度的教学,起到铺路石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课时 |
教学 方法 |
1 |
目标1 |
绪论 |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
2 |
课堂 讲授 |
2 |
目标2 |
第一章 人生的 青春之问 |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4 |
课堂 讲授 |
3 |
目标3 |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崇高的理想信念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6 |
课堂 讲授 |
4 |
目标4 |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6 |
课堂 讲授 |
5 |
目标5 |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
4 |
课堂 讲授 |
6 |
目标6 |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
6 |
课堂 讲授 |
7 |
目标7 |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培养法治思维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
16 |
课堂 讲授 |
四、考试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大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序号 |
知识模块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求 |
分值 |
1 |
绪论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和历史机遇 |
理解、掌握 |
5% |
2 |
第一章 人生的 青春之问 |
1.1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 1.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正确对待人生环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4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
1.1了解 1.2理解 1.3理解、掌握 1.4了解 |
15% |
3 |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
1.1树立社会政治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2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1.1了解 1.2理解 |
10% |
4 |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
1.1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的问题; 1.2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1.3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 |
1.1了解 1.2理解 1.3理解、掌握 |
12% |
5 |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理解 |
8% |
6 |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道德发展总趋势,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
理解、掌握 |
15% |
7 |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1.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2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修养和法律意识; 1.3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 1.4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5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1.6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1.7正确理解和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履行义务,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
1.1了解 1.2理解 1.3理解、掌握 1.4了解 1.5理解、掌握 1.6理解 1.7了解、掌握 |
35% |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1)单选题30分,(2)、多选题15分,(3)、判断题30分,(4)、论述题25分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成绩评定方法:期未考试(50%)+平时成绩占(30%)+实践教学成绩20%
(2)考试方法:校统考/闭卷机考
(3)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4)考试时间:校统考课程7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
[2]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02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42学时,实践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5方案”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明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目标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目标2:了解有关前沿学术成果和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3: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政治上、思想上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 目标 |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课时 |
教学方法 |
1 |
目标1 |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1.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2 |
课堂讲授 |
2 |
目标2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1.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2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4 |
课堂讲授 |
3 |
目标2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1.1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2洋务运动的兴衰 1.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6 |
课堂讲授 |
4 |
目标2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3 辛亥革命的失败 |
4 |
课堂讲授 |
5 |
目标1 |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1.1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2“三座大山”的重压 1.3 两个中国之命运 |
2 |
课堂讲授 |
6 |
目标2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1.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4 |
课堂讲授 |
7 |
目标2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1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4 |
课堂讲授 |
8 |
目标2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1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2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3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4 |
课堂讲授 |
9 |
目标2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1.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3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 1.4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3 |
课堂讲授 |
10 |
目标1 |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1.3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 |
课堂讲授 |
11 |
目标2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2 |
课堂讲授 |
12 |
目标2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1.1良好的开局 1.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
2 |
课堂讲授 |
13 |
目标3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1.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课堂讲授 |
14 |
目标3 |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3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2 |
课堂讲授 |
四、考试目的
该课程的考试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教学水平。
五、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说明:此处的分值仅指客观题部分的分值)
序号 |
知识 模块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求 |
分值 |
1 |
综述 第一章 |
1.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掌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熟练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的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
9分 |
2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1.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2洋务运动的兴衰 1.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发展经过;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洋务事业的主要成就;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的主要活动 2.掌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熟练掌握早期探索的意义,深刻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从而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
8分 |
3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3辛亥革命的失败 |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封建帝制覆灭的历程、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3.熟练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9分 |
4 |
中篇综述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1.1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3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4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局面 |
1.了解1919年至1949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发生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以及发动工农运动的过程,国共合作及其掀起大革命高潮的过程 2.掌握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大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熟练掌握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
9分 |
5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1.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及推翻其统治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 2.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新道路的内容与历史意义、三次“左”倾错误的危害及其原因 3.熟练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现实意义、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伟大的长征及长征精神 |
6分 |
6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1.了解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过程,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及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以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2.掌握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原因和意义、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退却、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的提出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3.熟练掌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9分 |
7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1.1为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1.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4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1.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进军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2.掌握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之不可行、人民政协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3.熟练掌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9分 |
8 |
下篇综述 第八章 |
1.1辉煌的历史进程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的新的严峻考验及采取的多方面措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3.熟练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
4分 |
9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1.1良好的开端 1,2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1.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
1.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关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的发生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 2.掌握《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大跃进”以及“文革”发生的内在动因 3.熟练掌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及意义、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4分 |
10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
1.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各项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与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发展 2.掌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与科学评价毛泽东的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3.熟练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接续发展的过程 |
4分 |
11 |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3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2.掌握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3.熟练掌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和大会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4分 |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1)客观题部分:占75% 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2)主观题部分:占25% 题型:材料分析题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成绩评定方法:由期未考试(50%)+平时成绩占(50%)(含平时表现、作业、实践教学成绩等)
(2)考试方法:校统考/闭卷机考
(3)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4)考试时间:校统考课程7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7版
主要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6] 《孙中山传》、《毛泽东传》(1893-1949)、《毛泽东传》(1949-1976)、《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任弼时传》、《百年陈云》等(以中央文献出版社版本为主)
[7]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
[8]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11] 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2]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 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 李新:《中华民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本
[17] 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2]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3日
[23]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2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求是》2018年第24期
[25] 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
[2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9月18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3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依据全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绪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七章内容。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标2: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3: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其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知识 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 课时 |
教学方法 |
1 |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
绪论 |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
4 |
课堂讲授 |
2 |
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2.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2.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8 |
课堂讲授 |
3 |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3.1实践与认识 3.2真理与价值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6 |
课堂讲授 |
4 |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要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认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4.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4.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6 |
课堂讲授 |
5 |
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
5.1资本主义的形成 5.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5.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6 |
课堂讲授 |
6 |
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6.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6.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6 |
课堂讲授 |
7 |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7.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7.2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7.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4 |
课堂讲授 |
8 |
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8.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8.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 |
课堂讲授 |
9 |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读原著 |
各指定书目 |
6 |
实践教学 |
四、考试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是否系统、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考察和了解本科学生是否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观察、理解、分析和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序号 |
知识模块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求 |
分值 |
1 |
绪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6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1.7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8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1.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和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
|
2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2.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2.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1.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2.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
3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 规律 |
3.1实践与认识 3.2真理与价值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了解实践含义和特点,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客观真理的观点,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 3.熟练掌握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4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4.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4.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1.了解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熟练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5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 规律 |
5.1资本主义的形成 5.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5.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1.了解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掌握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3.熟练掌握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
|
6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 趋势 |
6.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6.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1.了解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3.熟练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
7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 规律 |
7.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7.2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7.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1.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2.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3.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教学内容为绪论及第1-7章。本课程试题库按章出题,每章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共140题左右,全套试题库题量达到1140题。电脑系统自动随机生成25-30套不同的试卷供学生答题。单项选择题42分、多选题10分、判断题24分、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24分。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院系统考、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3)考试时间:7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91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38学时,实践2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关于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课程开课方案的通知》(教务通字[2018] 34号)文件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第4学期和第5学期开设。第4学期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准确地、完整地向学生传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目标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课时 |
教学方法 |
1 |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的条件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2 |
课堂讲授 |
2 |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2 |
课堂讲授 |
3 |
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2 |
课堂讲授 |
4 |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2 |
课堂讲授 |
5 |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2 |
课堂讲授 |
6 |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2 |
课堂讲授 |
7 |
全面了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条件 |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2 |
课堂讲授 |
8 |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2 |
课堂讲授 |
9 |
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标志、意义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2 |
课堂讲授 |
10 |
了解除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有哪些 |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 成果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2 |
课堂讲授 |
11 |
了解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2 |
课堂讲授 |
12 |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2 |
课堂讲授 |
13 |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2 |
课堂讲授 |
14 |
科学评价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2 |
课堂讲授 |
15 |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 条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2 |
课堂讲授 |
16 |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2 |
课堂讲授 |
17 |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2 |
课堂讲授 |
18 |
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2 |
课堂讲授 |
19 |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2 |
课堂讲授 |
实践课: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关于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课程开课方案的通知》(教务通字[2018] 34号)文件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实践2学时(第四学期2学时)。根据授课内容和选题确定实践选题,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体会,作为实践考核依据。
四、考试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整体状况,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序号 |
知识模块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求 |
分值 |
1 |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及其内涵。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1.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15% |
2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15% |
3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1.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 2.理解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3.掌握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0% |
4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1.了解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挫折。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15% |
5 |
邓小平理论 |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1.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 2.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
15% |
6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1.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意义。 3.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15% |
7 |
科学发展观 |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1.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3.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15% |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1、单选题(20个,每小题2分,共40分)
2、多选题(5个,每小题3分,共15分)
3、判断题(20个,每小题1分,共20分)
4、主观题(1个,25分)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校统考(机考)、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3)考试时间:校统考课程:9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9】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2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24】胡锦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5】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
【27】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3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38】《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0】《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42】习近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43】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201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8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关于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课程开课方案的通知》(教务通字[2018] 34号)文件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别在第4学期和第5学期开设。第4学期为“概论1”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第5学期为“概论2” 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准确地、完整地向学生传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目标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 课时 |
教学 方法 |
1 |
了解“新时代”、把握“新时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 |
课堂讲授 |
2 |
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2 |
课堂讲授 |
3 |
科学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2 |
课堂讲授 |
4 |
掌握中国梦的内涵、特点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 |
课堂讲授 |
5 |
掌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二步走”战略安排的 |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2 |
课堂讲授 |
6 |
掌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2 |
课堂讲授 |
7 |
掌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和要求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2 |
课堂讲授 |
8 |
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2 |
课堂讲授 |
9 |
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和意义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2 |
课堂讲授 |
10 |
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建设美丽中国 |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
2 |
课堂讲授 |
11 |
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和要求 |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 |
课堂讲授 |
12 |
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 和要求 |
全面深化改革 |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
2 |
课堂讲授 |
13 |
掌握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理论 |
1、全面依法治 2、全面从严治党 |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
2 |
课堂讲授 |
14 |
掌握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论 |
1、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2 |
课堂讲授 |
15 |
掌握坚持和平发展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 |
课堂讲授 |
16 |
理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理论 |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2 |
课堂讲授 |
实践课: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关于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课程开课方案的通知》(教务通字[2018] 34号)文件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实践8学时(第五学期8学时)。根据授课内容和选题确定实践选题,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体会,作为实践考核依据。
四、考试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整体状况,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序号 |
知识模块 |
考核内容 |
考核 要求 |
分值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1.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2. 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的背景,澄明新时代之内涵及其与新思想之间的关系。 3.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20% |
2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3)奋力实现中国梦 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掌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15% |
3 |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5、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1.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 3.掌握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20% |
4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全面深化改革 (1)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3、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4、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互关系。 3.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5% |
5 |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考试内容 1、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1)习近平强军思想 (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
1.了解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认识到强国必须强军。 2.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推动人民军队的革命性重塑。 3.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10% |
6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2)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3)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2.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3.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0% |
7 |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3.掌握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
10% |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1、单选题(20个,每小题2分,共40分)
2、多选题(5个,每小题3分,共15分)
3、判断题(20个,每小题1分,共20分)
4、主观题(1个,25分)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校统考(机考)、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3)考试时间:校统考课程:9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9】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2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24】胡锦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5】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
【27】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3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38】《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0】《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42】习近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43】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110162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Situation and Policy
课程总学时/学分:32/2(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 目标 |
知识 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课时 |
教学方法 |
1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 意义 |
全面从严治党专题 |
讲授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 |
2 |
课堂讲授 |
2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
讲授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
2 |
课堂讲授 |
3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解港澳台工作的新情况 |
港澳台工作 专题 |
讲授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进展新局面 |
2 |
课堂讲授 |
4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解当前国际形势 |
国际专题 |
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新贡献 |
2 |
课堂讲授 |
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结合省高工委的统一要求和我校实际,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学期确定3-4个理论学习专题。以系统讲授、专题讲座、专家形势报告会、实践教学为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四、考试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为本科学生必修课程,理论教学安排在1-7学期,每学期每年级4学时,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每学年2课时。实行学期考核制,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工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安排。成绩考核以提交专题论文、调研报告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水平,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按照学期进行考核,缺课学生要及时补课,各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为该课程最终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学习完该课程全部内容考核合格后记2学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宣部《时事》杂志
2、参考网站:时事网:http//www.ssnet.cn/;
时事报告杂志社:http//www.ssbgzzs.com/;
求实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网:http//szll.sdut.edu.cn/
《大学英语A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10220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A1/College English A1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非艺术类一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课程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听力理解能力
能听懂简单英语交谈和讲座,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目标2: 语法和词汇
掌握本学期的基本英语语法,并能在综合运用中做到概念清楚,形式正确。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5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见《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
目标3:阅读理解技能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够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中、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目标4: 翻译技能
能摘译题材熟悉,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够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熟悉的文章。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目标5: 写作技能
能就一般性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5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掌握基本写作技巧:
目标 6:口语能力
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够较好地运用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授课课时 |
教学方法 |
1 |
1 Appreciating the writer’s style of humour through exaggeration and repetition. 2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diaries. 3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a problem-solution text |
Unit1Starting out |
Passage 1 Diary of a fresher Passage2 Extract from ’Tis: A memoir Skills involved: 1) Predicting 2) Humour through exaggeration |
8 |
课堂讲授 |
2 |
1 Get familiar with how to express one’s feelings 2 Expand vocabulary on food |
Unit2 Food, glorious food! |
Passage1 The first Oyster Passage2 Chocolate Skills Involved: 1)Predicting 2)Evaluating the text |
8 |
课堂讲授 |
3 |
1 Identifying narrative balance in argumentation 2 Expressing opinions with evidence or examples |
Unit3 Learning to think |
Passage1 Thinking for yourself Passage2 Improve your learning skills Skills Involved: 1) Inferring 2) Evaluating the text |
8 |
课堂讲授 |
4 |
1 Learning to us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in telling a story 2 Understanding meanings revealed through metaphors |
Unit4 Family affairs |
Passage 1 The pickle Jar Passage2 Relative values: Venus and Serena Williams, sisters and tennis legends Skills Involved: 1)Metaphor 2)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
8 |
课堂教授 |
5 |
1 Identifying personal views in news 2 Using italics 3 Agreeing or disagreeing |
Unit5 News 24/7 |
Passage1 Making the headlines Passage2 The death of the newspaper Skills Involved: 1) Using italics 2) Predicting |
0 |
课后自学 |
6 |
1Comparing two ways of travelling 2 L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s inner voice 3 Learning to understand humor through ir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