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电气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03-20 10:57 陈刚 罗朝旭 陈凌志    (点击: )

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0808 电气工程     授权级别: 硕士一级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电气工程硕士点是学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之一,下设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于2003 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于2010 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于2011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学科,2012 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硕士授权单位第3 位。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主的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汇聚了6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占比29%,博士占比96.8%。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轨道交通装备电气性能智能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1.1 培养目标

为电气工程领域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培养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运行工作,能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能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方向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领域,如下所示


序号

二级学科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电机与电器

研究特种电机理论、运行与控制,电机控制技术与运动控制,磁悬浮技术与无轴承电机,电机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等。

2

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

研究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计算、电力系统广域测量、电力网络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配电网自动化与变电站自动化等。

3

电力电子

与电力传动

研究功率变换理论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技术、电力电子节能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变频与伺服驱动技术、电力电子系统信息化技术、高性能整流与逆变电源、各种特种工业电源、轨道交通电力牵引控制等。

4

电工理论

与新技术

研究高速列车网络化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设计技术,可应用于以高速列车网络化控制网络技术为纽带,延伸到基于物联网的电气系统控制、故障诊断及节能技术,以及利用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1.3 师资队伍

目前学位点学术梯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校内研究生导师62人,教授职称18人,获得博士学位的60人,45岁以下的41人,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以上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2个。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4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近五年引进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毕业博士生24人。

校外行业产业导师45人,多为来自中车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国企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1.4 培养条件

聘有科研院所、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45名;制定了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政策,形成了有效机制,有较大比例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由学校全额资助。目前学位点拥有“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及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8个。除上述所列代表性平台外,还建设有“轨道交通自动化”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6个省级教学平台,并面向研究生全面开放。拥有中文数据库6个,外文数据库4个,电子期刊读物56种,实验室总面积达5960 M2,仪器设备总值3835.39万元。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可有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5 学科建设

本学科立足地方经济,一是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及新能源制造业的战略需要,攻克轨道交通电气化和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网络化多电机系统精准协作理论与方法”获2022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能源电网高效发电和稳定运行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获2021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光伏和双馈风电并网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1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面向包装行业,针对包装生产线成套装备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智能包装设备及相关核心技术。2018年“浓酱与粘稠食品智能包装设备研发”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高端制药机器人视觉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6 服务贡献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五维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入选省高校党建案例库,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其中评估期1 项);针对轨道交通和包装产业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转化应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迫使IGCT 超大功率电气传动系统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约40%,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浓酱与粘稠食品智能灌装示范生产线;受权编制了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以“融入城市产业链办学”“钻进企业办大学”为题,在头版报道了本学科与轨道交通和包装行业科教融合的典型做法。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2.1 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管理办法》(政字[2022]2号),依据“质量优先,兼顾公平,从严控制”的原则,根据承担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入账的情况,结合往年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招生名额分配。确保研究生选择指导教师过程公平、合理,激励学院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2 思政教育

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发挥五“同”引领,依托五“多”助力,构建五“强”思政,主要做法概括如下: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双向同行 遵循育人目标导向和“三全育人”要求,在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整合多个平台和多种资源,凸显轨道交通产业和包装行业特色,将新中国工业史上株洲的200余项第一纳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库》,构建地域、产业、行业、学科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示范课程;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国”字号项目,带动一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教师善用课程思政的能力,构建多课程强思政的立体架构。

2.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育人抓手,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平台协同 创新“师生党支部+”校地支部共建的“党建、校企、产教”“三联动”新模式。构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党员培养、教学相长、群团发展“五维一体”组织育人体系。积极融入本区域优势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器件等产业链,以及国家级创新平台,拓展与轨道交通产业峰会、世界包装大会等特色展会的合作,与中车株洲所、楚天科技等龙头企业建立5个省级创新基地,实现学术与育人融合,形成多平台强思政的共赢局面。

3.坚持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载体,强化管理与育人的全方位协同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善管理机构,做到专人专责,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对网页、“三微一端”、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强化课堂讲坛在传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主阵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电气小团子”“校村幸福生活馆”等微信服务公众号,打造“移动思政课堂”,营造多载体强思政的育人氛围。  

4.坚持以支部共建联动为机制,创新“师生党支部+”的全社会协同 运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或社会组织党支部”共建联动新机制,与株洲麦格米特、楚天科技、株洲电力勘测设计院等全面共建,整合组织育人力量,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多支部强思政的育人作用。  

5.坚持以学科团队为依托,夯实育人力量的多主体协同 推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专业教师、学科团队等形成多主体的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制定《辅导员考核办法》《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将常态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科建设结合,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结合,与专业定位和服务国家需求结合,提升多主体强思政的育人水平。

2.3 课程教学

2022年,共开设研究生课程共10门。革新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以教师为主导,以研究生为主体,加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教材,鼓励编写出版教材,着力打造一批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拥有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教学团队” 省级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省级优质研究生课程,以及“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省级研究生高水平教材。

在课程设置、培养要求、创新项目、科研讲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障学生学术训练质量,专门开设《电气工程专业英语》《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等课程,主要教授与培养训练研究生的科研英语写作能力以及文件检索等方面知识。开设了一批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课程,包括电气工程前沿技术专题等;将学术训练融入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并纳入了培养方案要求,主要包括基本知识体系构建、文献研读与读书报告、科研实验、学术活动、科研论文撰写、创新项目申报等。

2.4 师资队伍建设

1.导师选拔培训。导师选拔严格按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2022年4月修订版)》执行,新遴选硕士生导师均需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在账科研经费5万及以上。本年度新增的5位校内研究生导师完成了学校组织培训。

2.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按照《湖南工业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湖工大党字 [2018]45 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党支部落实、社会助力、教师自律、全员监督的工作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完善监督保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凝聚了一支忠诚教育事业、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加强师德失范警示教育,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从未出现师德师风负面影响事件。

2.6 培养条件建设

为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加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完成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创新系列项目体系,构筑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和类型,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产出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改革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重点突出高水平成果所占权重,优秀成果初见成效。

2.7 科学研究工作

2022年学科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与教育厅省级科研项目13项。主持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SCI论文14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3项。举办了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青年专家论坛(第一期)、株洲市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链青年专家学术沙龙活动,参与承办了第九届新能源应用暨智慧能源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2.8 招生与培养

2022年本学位点招生104人,其中电气工程学硕28人、电气工程专硕76人;在读研究生272人;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57人,全部授予学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2022年初次研究生就业率94.74%,4人升学到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4人前往高中等教育单位执教,其他大部分毕业生前往国有企业就业,如设计院、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及电气工程相关企业。本学位授权点建立了校院两级奖励和资助体系,学生资助面达到100%,人均每年资助额度超过8000元。通过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实现研究生分流,学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严格把控,预答辩、盲审、答辩通过率均为100%,8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其中3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在湖南省学位办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本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合格率为100%。

2.9 论文质量

本年度抽检论文7篇,抽检结果均为合格。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是监控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环节,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通过中期考核淘汰与分流,学位论文末位监控和淘汰,狠抓学位论文预答辩、评阅及答辩后的学位论文修改等措施,切实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论文送评单位,要求与本单位一级学科的学科评估级别相近或以上,鼓励送至学科评估级别更高的单位评阅。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科方向和特色凝练不够,部分学科方向成员汇聚效应不明显;二是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不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有待突破;三是人才队伍结构尚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难度大,学术骨干的年龄、职称结构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学科建设经费不足,聚焦不够突出,还需加大资金投入。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学术队伍与团队

力争引进1-2名国家级头衔带头人、8-10名优秀博士。按照4个学科方向每个方向6人确定学术骨干库,明确学术骨干入库要求为博士、获得过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且近五年代表性成果突出,具有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提升青年骨干职称层次,力争3-5人晋升高级职称。支持学术骨干任国家级学术学会兼职、高水平期刊编辑,在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做第二博士生导师。

2.科学研究

争取2023年科研经费进账1000万以上,任务分解到人、到团队,师均科研经费超过30万元,学术骨干人均科研进账超过40万元;新增IEEE Tran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权威期刊的论文8篇以上、高水平专著2本以上;科研成果转化100万以上;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上;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3.人才培养

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力争2023年第一志愿报考率(报考人数/招生人数*100%)突破300%;立项省级以上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以上,立项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平台项目1项以上;研究生立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以上,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以上;新增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奖励3项。2022届毕业硕士生攻读国内外博士研究生人数5人以上;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率超过90%。

4.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能源创新实验平台,持续支撑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方向高水平成果产出,为国家级平台建设打基础;联合株洲牵头企业,如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申报国家级平台、大科学装置等。

5.国际学术交流

全额支持骨干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资助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