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0808 电气工程 授权级别: 硕一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电气工程硕士点是学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之一,下设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于2003 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于2010 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于2011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学科,2012 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硕士授权单位第3 位。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主的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汇聚了6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占比29%,博士占比96.8%。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轨道交通装备电气性能智能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1.1 培养目标
为电气工程领域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培养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运行工作,能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能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方向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领域,如下所示
序号 |
二级学科方向名称 |
研究方向简介 |
1 |
电机与电器 |
研究特种电机理论、运行与控制,电机控制技术与运动控制,磁悬浮技术与无轴承电机,电机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等。 |
2 |
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 |
研究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计算、电力系统广域测量、电力网络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配电网自动化与变电站自动化等。 |
3 |
电力电子 与电力传动 |
研究功率变换理论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技术、电力电子节能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变频与伺服驱动技术、电力电子系统信息化技术、高性能整流与逆变电源、各种特种工业电源、轨道交通电力牵引控制等。 |
4 |
电工理论 与新技术 |
研究高速列车网络化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设计技术,可应用于以高速列车网络化控制网络技术为纽带,延伸到基于物联网的电气系统控制、故障诊断及节能技术,以及利用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
1.3 思政教育
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发挥五“同”引领,依托五“多”助力,构建五“强”思政,主要做法概括为: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双向同行;2.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育人抓手,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平台协同;3.坚持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载体,强化管理与育人的全方位协同;4.坚持以支部共建联动为机制,创新“师生党支部+”的全社会协同;5.坚持以学科团队为依托,夯实育人力量的多主体协同。
1.4 学科建设
学科立足区域轨道交通产业优势,紧扣学校包装办学特色,构建了“轨道交通电气+智能包装”双轮驱动的学科特色,形成了如下学科优势:(1)研制出全球单传动容量最大的IGCT 三电平电驱动系统,攻克了单传动容量高达14MVA的电机主传动系统高效驱动和产业化推广关键问题。(2)研发了灌装产量达3.6 万瓶/小时的国内领先浓酱与粘稠食品智能包装设备,打破了国外对高速高精度灌装装备的技术垄断。
1.5 服务贡献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五维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入选省高校党建案例库,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其中评估期1 项);针对轨道交通和包装产业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转化应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迫使IGCT 超大功率电气传动系统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约40%,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浓酱与粘稠食品智能灌装示范生产线;受权编制了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以“融入城市产业链办学”“钻进企业办大学”为题,在头版报道了本学科与轨道交通和包装行业科教融合的典型做法。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2.1 思政教育
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发挥五“同”引领,依托五“多”助力,构建五“强”思政,主要做法概括如下: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双向同行 遵循育人目标导向和“三全育人”要求,在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整合多个平台和多种资源,凸显轨道交通产业和包装行业特色,将新中国工业史上株洲的200余项第一纳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库》,构建地域、产业、行业、学科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示范课程;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国”字号项目,带动一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教师善用课程思政的能力,构建多课程强思政的立体架构。
2.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育人抓手,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平台协同 创新“师生党支部+”校地支部共建的“党建、校企、产教”“三联动”新模式。构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党员培养、教学相长、群团发展“五维一体”组织育人体系。积极融入本区域优势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器件等产业链,以及国家级创新平台,拓展与轨道交通产业峰会、世界包装大会等特色展会的合作,与中车株洲所、楚天科技等龙头企业建立5个省级创新基地,实现学术与育人融合,形成多平台强思政的共赢局面。
3.坚持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载体,强化管理与育人的全方位协同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善管理机构,做到专人专责,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对网页、“三微一端”、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强化课堂讲坛在传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主阵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电气小团子”“校村幸福生活馆”等微信服务公众号,打造“移动思政课堂”,营造多载体强思政的育人氛围。
4.坚持以支部共建联动为机制,创新“师生党支部+”的全社会协同 运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或社会组织党支部”共建联动新机制,与株洲麦格米特、楚天科技、株洲电力勘测设计院等全面共建,整合组织育人力量,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多支部强思政的育人作用。
5.坚持以学科团队为依托,夯实育人力量的多主体协同 推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专业教师、学科团队等形成多主体的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制定《辅导员考核办法》《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将常态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科建设结合,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结合,与专业定位和服务国家需求结合,提升多主体强思政的育人水平。
2.2 科学研究
2021年学科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自科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联合项目5项,青年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教材1本、专著1本。主办了ICITEE2021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承办了第九届新能源应用暨智慧能源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人次。
2.3 培养与就业
本学位授权点建立了校院两级奖励和资助体系,学生资助面达到100%,人均每年资助额度超过8000元。通过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实现研究生分流,学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严格把控,预答辩、盲审、答辩通过率均为100%,10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其中3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在湖南省学位办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本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合格率为100%。近年来,本学位点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都达到了100%,4人升学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攻读博士学位,3人前往高中等教育单位执教,其他大部分毕业生前往国有企业就业,如设计院、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及电气工程相关企业。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有影响力的师资偏少,标志性成果较少,学科方向凝练不够,学科团队不稳定,个别学科方向导师队伍成果偏少,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力度偏弱,导师上岗制度有待规范。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学术队伍与团队
力争引进1-2名国家级头衔带头人、5-10名优秀博士。按照3个学科方向每个方向6人确定学术骨干库,明确学术骨干入库要求为博士、获得过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且近五年代表性成果突出,具有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提升青年骨干职称层次,力争3-5人晋升高级职称。支持学术骨干任国家级学术学会兼职、高水平期刊编辑,在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做第二博士生导师,对学术骨干项目评审、职称评定上予以政策倾斜。
2.科学研究
争取2022年科研经费进账1000万以上,任务分解到人、到团队,师均科研经费超过30万元,学术骨干人均科研进账超过40万元;新增IEEE Tran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权威期刊的论文5篇以上、高水平专著2本以上;科研成果转化100万以上;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上;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3.人才培养
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力争2022年第一志愿报考率(报考人数/招生人数*100%)突破300%;立项省级以上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以上,立项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平台项目1项以上;研究生立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以上,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以上;新增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奖励3项。2022届毕业硕士生攻读国内外博士研究生人数5人以上;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率超过90%。
4.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能源创新实验平台,持续支撑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方向高水平成果产出,为国家级平台建设打基础;联合株洲牵头企业,如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申报国家级平台、大科学装置等。
5.国际学术交流
全额支持骨干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资助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