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招生
 
 
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2025年报考指南
2025-06-03 15:22     (点击: )

1、学院介绍:

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整合了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轨道交通学院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成为集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教育机构。学院设有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交通设备与控制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系、电工电子基础课教学部、实验中心以及专注于轨道交通技术的教学部门等多个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总数达到178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75人,高级职称66人,还包括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高端人才。

学院重点聚焦轨道交通、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产业链,打造集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公共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在科研方面,学院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光伏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气传动与再生能量存储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建有多个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设备总资产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学生不仅在全国性大赛中屡获殊荣,而且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将继续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一个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学院。

2、专业介绍: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电气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光伏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和“电气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8个省级教学平台。电气工程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全国前40名、湖南省参评高校中排名第2,在2016年、2022年教育部第四轮、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C-”“C”。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气工程与控制理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具备电路与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等工程技术基础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使其成为能在电机与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发电以及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和科技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控制与PLC等

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职业素质,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从事电力传动、试验分析、运行和维护、自动控制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近五年,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共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校级以及其他横向项目56项,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40余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服务面向:积极推进企业定制式培养,努力打造“服务地方,面向行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与控制、智能电网与信息技术、电机与电气制造、新能源技术与储能、轨道交通电气化、电力电子与能源转换等领域。

就业升学:本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相关的发电厂、变电站等,同时还从事新能源发电以及电气设备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等工作。同时本专业升学主要是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学校。

2)自动化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湖南省“十二五”“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班“汇川班”试点专业)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6年。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全部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集成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接口及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现代控制工程、电机拖动、运动控制系统。

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解决控制类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科学、工程及人文知识,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系统化、创新性思维方法,与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科学研究:拥有电工电子基础课湖南省示范实验室、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微电网湖南省工程实践中心4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包装自动化》等4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3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有“十一五”“十二五”《EDA技术及应用》国家规划教材1部;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服务面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熟练运用经典及现代先进控制理论、先进工程开发工具的基础上,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综合性技术手段,提出典型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并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实施完成,从而满足工业自动化相关领域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需求。

就业升学:学生毕业后可报考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物联网、测控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或者主要进入智能制造和工控行业就业。

(3)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测控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光电技术、控制技术与系统。

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职业素质,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际视野,能在仪器仪表、测试计量、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和项目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服务面向:主要面向电气测量、轨道交通检测与控制等相关领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学生学习期间主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传感与检测技术、工业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和测控与仪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特别是电气测量和轨道交通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

就业升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主要进入高端制造和工业测控行业就业,28%以上毕业生进入智能制造企业。岗位类型中技术研发类和工程类占比85%左右,与专业培养目标所预期的主要服务领域和行业吻合;大部分毕业生入职比亚迪、格力等世界及中国500强公司;从业5年以上毕业生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比例约30%,中层骨干比例约50%。

(4)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南省一流专业

为了适应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战略产业的需要,本专业以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的设计与应用为专业发展特色。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1、电子技术2、微电子器件基础、微电子工艺学、EDA 技术、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算法级 VLSI 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开发、功率半导体器件原理与设计、功率半导体器件应用、功率器件应用系统与设备。

人才培养:专业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同时大力推动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创业竞赛、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等各学科竞赛,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从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设计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人才,博士占比82.35%。近三年,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服务面向:面向集成电路、功率器件等设计制造行业以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等典型高端装备及延伸领域。

就业升学:2022—2024年考研录取率分别为20.4%、16.95%、30%,2019—2024年毕业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8.03%、93.27%、95.28%、96.94%、90.68%,90.43%,位居学校前列。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紧扣新时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围绕新环境下信息技术行业和“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持续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ARM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人工智能、光电技术、物联网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信号与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

人才培养:以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信息论为基础,着力培养软硬结合、学科交叉、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并重的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科学研究:在信号获取、处理和传输领域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近三年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近五年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EI论文6篇,出版规划教材1本;发明专利50余项。

服务面向:面向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升学:学生毕业后可报考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或者从事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毕业生主要进入电子系统设计、智能硬件和多媒体等行业就业,40%以上毕业生进入格力电器、富士康、TCL等世界及中国500强公司和知名企业。就业率近三年来均在90%以上,考研率约为15%。

(6)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本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以电网智能化为对象,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产生传统电力与现代信息相融合的智能电网技术,交叉融合电气科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将能源开发、转换、传输、存储、配送等环节控制智能化,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服务于智慧经济,未来智能家居等产业。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机学、ARM嵌入式系统等。

人才培养:该专业是国家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聚焦国家智能电网建设、数字新基建、“三高四新”等重要战略需求,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电气类基础知识,掌握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组织沟通能力、跨界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电力行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等院校及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相关部门从事电力产品设计、研发、管理和运维的创新型高级应用人才。

服务面向:面向高效、清洁、安全、可靠和互动特征的智能电网领域,在新能源发电、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智能电网信息通信等技术方面,服务于行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升学:毕业生主要可进入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等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就业。

(7)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本专业聚焦学生在智能动车装备、动车牵引传动、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高端能力,旨在面向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及延伸领域,培养能在该领域从事智能动车装备设计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等各类人才,博士占比86.67%。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与CAD、车辆电力电子技术、动车组构造与原理、动车组牵引与制动技术等。

人才培养:本专业以“交通强国”战略为引领,培养过程注重工程实践能力,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装备+牵引+列控”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特色;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工程项目制”和“科研项目制”相结合的双轨制,提升学生对交通装备结构设计优化、动车牵引传动、列车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复合人才。

科学研究:

本专业立足智能交通与装备技术发展需求,围绕交通系统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等核心方向,开展前瞻性、应用型科研攻关。科研团队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整合跨学科资源,聚焦重载铁路智能运维、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新能源装备、智慧路网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成果转化,以科研创新持续赋能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4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等省部级奖励4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

服务面向:

本专业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路径,为交通行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与创新服务。聚焦智能装备研发、交通系统优化、行业标准制定等核心领域,依托跨学科技术优势,助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及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交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专业团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与区域发展规划,以技术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就业升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突出,广泛服务于交通设备制造、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科研创新等核心领域。就业方向涵盖政府部门、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及新兴高科技产业,岗位涉及研发、设计、运维、管理等多维度职业发展。升学深造渠道畅通,毕业生可选择攻读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或跨学科拓展至新能源、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均对本专业学生青睐有加,为其提供优质学术平台与科研资源。

8信息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产教融合型院校试点建设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本专业重点对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强化电子与电路系统、通信与车联网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突出车载电子信息系统级、模块级架构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旨在面向电子技术、通信与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等智能交通系统关键领域,培养能胜任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本专业设立三大模块(课程组):电子系统设计模块、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块、通信网络模块。模块间既相互区别,有各自的核心内容,又相互关联。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验、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及系统、软件技术与编程、智能信息处理、通信网络基础、通信原理与数据通信、无线通信与车联网。这些课程涵盖了国家标准的四个知识领域的内容。

人才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工程,重实践”的培养理念,培养过程采用“三元结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竞教结合(竞赛与教学)、研教结合(科研与教学)、工教结合(工程与教学)的“三元结合”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入开展校企产教融合,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引入教育教学资源、工程实践资源、实景实操项目,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打造多形式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将“所学”转化为“所会”。

科学研究: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博士占比80%。聚焦交通智能信号处理、车载网络与通信、车载电子系统研究方向,近三年,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包装行业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师研发产业化项目70余项,创造产值逾5000万元。

服务面向:本专业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原则,立足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级产业集群,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建设特色鲜明学科”核心目标,面向电子与通信、智能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需求,让学生融入实习实训基地,贴近企业需求开展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锻炼,通过高端竞赛、参与产业化项目等形式,增强创新能力,辐射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各环节。

就业升学: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满意度达90%以上,专业工程能力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生从业领域主要为轨道交通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就业方向以“技术/专业类路线”为主的占75%以上。本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近三年考研率逐步上升,2024年考研率达到近20%。

3、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731-22183270

综合办:0731-22183270

学工办:0731-22183272

教务办:0731-22183271

学院网址:https://eeit.hut.edu.cn/index.htm

微信公众号:

4、图片:

                             当选湖南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曾红兵教授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

                       优秀校友刘宇辉、周磊喜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与中车等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合作

                                  三下乡基层服务

                                 交通与电气科技节

关闭窗口